意外之一:北影厂很罕见地拍了一部题材上本该为上影或长影所偏爱的电影?特别那个四人划船三凤求凰的桥段明显偷哏两年前长影的喜剧短片《如此多情》。意外之二:印质明居然演了一个(当然属于内部矛盾范畴内)的反面角色?哈哈……PS于洋和杨静在生活中就是两口子。
划船那场戏很可爱
你想通过你自己的努力,是你的生活过得好一点,穿的讲究一点,吃的好一点,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会遭到别人的歧视,凡是好点的女孩都会瞧不起你的。
6.5,比较清新,大跃进来临前难得的自由之风,四个人划船以及舞会的桥段,布尔乔亚味十分浓重,比较注重个体成长以及挫折后的奋起,对阶级斗争的强调远没有后来那般猛烈,56-58年可能是十七年时期中国社会最开放的一段时期了。
把走过场式的思想改造当成谈情说爱的资本,最后还是个人问题。
考虑到这部电影是58年拍的,那场医疗事故总结会很意味深长啊!上纲上线的人最终被抛弃,难怪被批为毒草。划船和舞会的桥段,非常有意思。那时候还是比较洋气的,可以穿西装打领带烫头发,有周末舞会,于洋还骑个摩托车。陈凯歌的老爸还是有水平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十七年其它类似的影片,都会大谈特谈社会主义医学与资本主义医学科学对立问题,并将纯粹的医学话语转化成意识形态斗争,同时将角色分配入不同阵营之中。形成社/资路线的对立。但本片的反面角色,实际上却悄悄跳出了全然的意识形态陈述。薄康等人对金章的反对和恶行,与其说是因为医学科学的意识形态问题,毋宁说只是因为人性纯粹的自私与自利。同样,金章的焦虑和矛盾,并非是政治斗争,或院长批判的「个人主义」所致,而是缘于困难下每个普通人都有的,基本的胆小与害怕。在17年电影中,这样的表述行为实际上是比较少见的。可能正因此,影片在58年12月「拔白旗」运动中才会受到陈荒煤的点名批判。
印质明最后一场和杨静的戏也太浮夸了....
陈凯歌父亲执导
情敌和阶级立场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坏人遭殃,好人再找一个女的班配
人物转变的刻画还是比较自然的,道理也是中肯的,口号意味不浓。算是不错。毕竟还没到最左的时候。但这在当时也应该是值得批评的吧。因为在后来的疯狂标准下,这戏的小资产阶级情调还是重,戏里的人物知识份子还是需要调教,看着不顺眼,在现实中几年后也是要打倒的。当然,阐述资本主义的万恶的口气已经有了荒谬之气。
对于老电影,细节部分我总是禁不住要给满分。先不计艺术性的高低,这么一股对于写实(限于我们的认知)的真挚追求精神就值得肯定,那种对于“理想的人”的瑕疵的宽容是我没想到的,后来想想,五八年冲破当时具体情境的毕竟有过那么一股潮流,但电影其中理想的成分不可抹灭甚而更值得引起重视。打篮球和划水的那一幕分别令我想起《女篮五号》和《小城之春》。爱情或许应该有其位置或应是被勇于投身人民群众当中的人所独享的,知识分子应该而且能够继续被改造成人民当中的一员。
提倡革命的人文主义,与象征资本主义的个人精神在形态上温和地对立。戒骄戒躁,避免盲目自大,完美人物经历工作事故,以完成深刻的思想转变。情感与革命尚不冲突,男女情感大胆表达,与人物的转变同步成长。
于洋和杨静是夫妻关系。于洋演个一开始骄傲自满的医生,印质明一公安专业户演个嚼舌头的猥琐男。小齐是赵丹前妻的弟弟,里面还有刘三姐配音张桂兰。张桂兰于洋杨静三人是同学关系。其他客串封顺、方辉、魏荣。
陈凯歌爹制导三角恋与政治浮沉
正确对待荣誉、错误、批评和困难,经受得住考验。
客观地表现了医学领域,免遭“意志”之污染。金章的“傲慢”引起争议,带动后半部分的转变/成长,改造过程金章躁动不安和困惑的心境更像是诡谲时代下一批人内心的真实反映。讶异于58年能对于爱情及其纠葛大肆书写。
侦查员专业户印志明演了一个嚼舌根子的猥琐男,真是开眼界,这是给他后面在红灯记里演叛徒做准备么。于洋五大三粗的演一个骄娇二气的知识分子也很少见。篮球健将上了工地却发现自己其实体力比一般工人差远了,这是现在泡健身房的那些二傻子们不愿承认的。故事和人物塑造还是太单薄了,除了男主角其他都是扁平人物。
看过留痕
于洋杨静老师定情之作!对阶级斗争的否定或许也暴露了当时非主流影片的意识形态诉求,有点意思